Sunday, April 15, 2007

故事當做成語並無不妥

這已經算是舊聞了:P

昨天看到媒體把教育部成語典將「三隻小豬」、「灰姑娘」、「楚門的世界」等童話故是或電影收做新成語,當作一個笑柄來報導,新聞中不斷出現「爆笑」、「愚蠢」等字眼,非常沒有水準;而國語會獲悉後,立刻移除連結,未能加以捍衛。因為我曾經參與過成語典的編輯工作,對於此事我有幾個想法:

首先,國語會對於自己的成果實在太沒有自信。這些成語都是經過許多教授學者反覆討論,才決定收錄的,自然有其意義,怎麼因為一些跳梁小丑的訕笑就輕易移除呢?這樣不是太枉費當初這些教授以及編輯同仁的心血。這部成語典的編輯目的是為了小學生教學需要,所以收入這些童話故事當作新成語,其實並無不妥。如果教育部那麼信任錯誤百出的媒體的「專業素養」,或許下本字典應該找媒體來編輯才對(如果還有下一本的話)。

第二,這些說童話故事當作成語不妥或很愚蠢的人,恐怕對於成語的來源根本不清不楚吧。三人成虎也是故事,狡兔三窟也是故事,三顧茅廬也是故事,三盲摸象也是故事,退避三舍也是故事,朝三暮四也是故事,入木三分也是故事,……很多成語都是從故事來的,上述這些故事可以當作成語,三隻小豬就不可以,這是對豬的歧視嗎?

第三,成語本來就是約定成俗的語言,如果一個詞彙有很多人都這樣用,就有可能被認定為一個成語,像是羅生門、麻雀變鳳凰,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使用,媒體尤甚,比方「這件事情已經變成一個羅生門」,或是「每個女孩都希望能夠麻雀變鳳凰,嫁入豪門」,這種句子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,如果它們不是約定俗成的語言,那是什麼?成語是認定的問題,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,而且這些「新成語」是被收在附錄裡面,目的是用來增加成語典的豐富性和活潑度,有何不對?

針對這次事件,我覺得只是媒體在譁眾取寵,自己的鬍子已經長到腳上了,還老愛刮別人的鬍子;而教育部應該對於自己的成果更有信心,以專業的態度詳細地對民眾解釋、捍衛,而不是每次遇到事情,就只會抱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官僚心態,移除一個連結容易,移除民眾的信任卻難以挽回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